四十二年圆梦之旅原450部队老兵来我
2023/5/31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皮肤科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四十二年圆梦之旅
——原部队老兵来我市重走当年“战斗之地”
韩城日报记者梁宵
一段时隔42年的圆梦之旅,18位原部队团的老兵,身穿65式军装,跨越多公里,从湖南湘西永顺县来到陕西韩城市,重走他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血汗交织犹记峥嵘岁月
年,一列“闷罐火车”载着近名湖南湘西永寿县的新兵一路向北。一节车厢住着一个排,新兵们打着大通铺,在火车前行的“哐当哐当”声中,历经三天三夜来到韩城,成为当年部队团的战士,这18名老兵正在其中。
老兵袁仁龙曾是一名医生,年,他毅然放弃每月29元的优渥工作,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和战友一起被送来韩城。他说,一种想要精忠报国的革命情怀让他选择从军,而这个选择让他一生引以为荣。他们先到芝川镇进行新兵训练,结束后马上被送往桑树坪煤矿,开始长达3年的煤矿建设任务。
年很特殊,这一年9月,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这让同是湖南人、对主席感情深厚的永顺新兵们万分悲伤。“感觉天塌了一样,但只能化悲痛为力量,把工作做好。当时觉得这才是让主席放心走好的方式。”老兵刘世毅告诉记者,听闻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后,他连续72小时没有出矿井,一直拼命工作。
“那时候最常吃的就是玉米馒头,配上一碗土豆汤,吃的粮食40%是细粮、60%是粗粮。我们是南方人,吃不习惯,但是一周只有一次大米饭,每次大家都和过年一样,非得吃撑不可。”刘世毅说,当年煤矿建设任务重、条件差、危险性高,许多战友都倒在了桑树坪的土地上。然而,原部队全体官兵却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建成这座年产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贡献了巨大力量。
“那段建煤矿的日子我们从来不敢忘,那是战友们洒下血汗的地方。”刘世毅告诉记者,9月12日,他们到达韩城后,第一站就到烈士陵园吊唁长眠在此的42名战友,诉说他们的思念与深情。
圆梦重游喜观故地新变
9月13日一大早,老兵们来到芝川镇,兵分三路,一路去司马迁景区,一路去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一路去当年的新兵军训基地。“当年的军训基地在黄河滩,全是沙子地、麦地,现在已经变成国家文史公园了,很漂亮,也很震撼。”刘世毅说。
9月13日下午,18位老兵再次回到他们驻扎时间最长的桑树坪煤矿,重走战斗之地,细细找寻部队当年建矿时留下的痕迹。“年,我们含着泪说‘桑树坪,再见’,年,我们又回来了。”老兵袁仁龙告诉记者,当天,他们来到桑树坪煤矿,受到矿区热情的接待,并互留了联系方式。袁仁龙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照片中,刘世毅倚在一台推车旁笑得特别灿烂,原来他找到了自己当年推过的矿车。他们走走看看,又找到当年用过的绞车操作杆。每一次发现,都让老兵们惊喜不已。
“当年矿区全是乱石,光秃秃的,只能看到几栋部队扎好的活动板房,房里孤零零地挂着一盏吊灯。可是今天再回矿区,看到的全是楼房,变化真的太大了!”刘世毅说,看到当年破旧的小县城发展成现在这个干净整洁、热闹非凡的城市,他们感到十分欣喜,因为这变化背后,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戎装重着不改军人本色
“都变成老头子喽。”袁仁龙笑着调侃战友们。但在记者眼中,老兵们个个精神抖擞,说话中气十足,即使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也腰杆笔直,丝毫不显老态。他们“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同款军装简洁朴素。“这是65式军装,我们当年就穿这个。这次来韩城,大家特意穿上它,缅怀那段难忘的军旅时光。”袁仁龙说。
年,桑树坪煤矿建成移交地方后,近名永顺兵便开始陆续退伍回乡,各谋出路。境遇各不相同,但一直是联系不断,战友情不变。早在好几年前,老兵们就有了故地重游的念头,只因家庭、工作等一直没有成行。
年,在吉首大学从事国防教育数十年的刘世毅退休;年,历任永顺县、保靖县公安局长的袁仁龙退休……曾经的战友们都渐渐过上安闲的老年生活,终于在今年上半年达成共识,要到韩城来一次“圆梦之旅”。为方便组织,这次只来了18人,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61岁,其余战友后续还会分批过来。
刘世毅告诉记者,大家出来前都作了承诺,要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注意安全、不多饮酒……这次出行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再回旧地、联络战友感情;另一方面则是与老战友们一起接受革命传统再教育。“作为军人,即使年纪大了,我们也要坚持学习,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国家添麻烦。”刘世毅说。
一句“不给国家添麻烦”,表现出的是军人的担当与奉献,那是浓得化不开的爱国情怀,是应该被发扬光大的革命优良传统。9月8日,我市送走名新兵;9月12日,又迎来18位老兵。这或许是一种缘分,在金秋九月,让两代人同在韩城这片革命热土上,共走一条“东渡路”。
“祝大家生活幸福,祝韩城越来越好!”这是老兵们离开前,为韩城人民送上的最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