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城里伢子的驻村故事华声在线
2024/10/31 来源:不详华声在线3月20日讯(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通讯员罗恩华记者刘镇东黄京)生活在城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杜驻村扶贫快两年了。他是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到省水利厅驻永顺县卓福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六七百个日日夜夜,村里的每条路、每户人家都已烂熟于心,一谈起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尽的磕。“我现在不管走到村里哪一家,狗都不会叫。”谈到尽兴处,他也流露出一丝小得意。只是熟悉他的同事都清楚,他把前37年没有吃过的苦全部都吃了,家里的事全放了,本来不算白净的脸变得更黑了。有一副乐于助人的古道热心肠李杜虽然成长条件优渥,但在面对贫困老百姓时,却有一颗知冷暖的心,尤其是对村里的的老人、儿童、五保户、残疾人,他更是挂心。年12月的一个晚上,村里于德生老人家中突发大火,不到一个小时房子就被烧成了灰烬,得到消息后,李杜连夜到县城购置棉衣棉被、米油等生活物资并进行慰问,安抚老人,告诉老人放心过年过冬。年4月的又一个晚上,几个老婆婆急急忙忙赶到工作队,说是隔壁村民宋守成的老母亲独自一人在家中下肢突然瘫痪,得知情况后,李杜第一个跑到老婆婆家,背起人就往镇卫生院赶。年的六一儿童节,工作队组织卓福村小家的小学生前往长沙游学,三天相处,李杜跑前跑后的为孩子们服务,深得大家的喜欢,回村后,小朋友一看见他,就亲切地唤“李叔叔”。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搞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踏千沟万壑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村资源禀赋和优势及不足。夜晚入群众千家万户进行家访,到各自然寨召开群众会,了解全村户家庭情况,把户贫困户的困难记在心上、笔记本上。这是工作队队员们的“基本功”,李杜也不例外。在工作队,李杜主要负责产业发展,他深知,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为此,他和工作队的队友们,为了卓福村的产业发展奔前忙后,绞尽脑汁想办法为村民们找门路,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结合卓福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在推进黄牛养殖产业的过程中,为从山多地少的村里找一个合适的场地,他走遍全村17个自然小组,反复比选全村养牛适合场地,多次前往县城和设计单位,沟通修改养牛场设计方案。年5月,养牛场建设过程中,突发特大暴雨,引起山体滑坡,牛棚受损严重,道路塌方车辆无法通行。情况万分紧急之时,他马上召集村干部和施工方,步行涉险前往养牛场,并制定抢修除险措施,确保了养牛场顺利完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扶贫产业项目有黑猪养殖、土鸡养殖、黄牛养殖、土蜂养殖、油茶种植和大棚蔬菜等,直接受益贫困户户,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在工作队的鼓励和帮扶下,卓福村农户创业热情高涨,积极发展豪猪养殖、石蛙养殖和香菇种植等特色产业。仅是年发展黑猪养殖一项,就为贫困户带来了万的收益。肯为大家舍小家不讲空话李杜到工作队是阴差阳错的选择,最初定的人并不是他,但选好的人因故推迟,在组织找他谈话前,他并没有多少心理准备。孩子还小,下去的时间又长,到的地方又是永顺县的偏远乡镇,摆明着吃苦受累的事,哪个会在心里没有一个盘算?但他还是做好了家人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挑起了这副重担。驻村工作,没有周末双休的概念,也无8小时内外的分别,晚上、下雨天、下雪天,这些村民们不能搞生产的时间就是工作队下队走访的黄金时间,“如果按平时正常上班的搞法,这几年,我们工作队的同志不知道加过多少班!”同事们有时用这句话来开玩笑,但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只有经历过才明白。克服工作上的困难还只是一道不大的坎,最让人揪心的是对家里的亏欠,长沙到湘西的空间距离,是不可逾越的,妻子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小孩,即便家里有事想帮忙也难得顾上。特别是年下半年,岳父突发脑梗住院,而此时正是村脱贫出列的关键时期,手头上的工作太多了,根本脱不开身,只好把一切都抛给在家的妻子和家人,每当提起这些事情,他自己很是愧疚。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和队长唐光泽正月里先后两次带着水利厅党组的关心,把多方筹集到的防疫物资送到了村里和永顺县红十字会,为解决当地防疫物资紧缺的困难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也回村加入到了农村抗疫工作的一线,做好了卓福村的疫情摸排和防控工作。转眼之间春天就来了,又到了农民最繁忙的季节,“目前卓福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农村的春耕复产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今年的脱贫巩固质量,虽然卓福村去年已经脱贫退出,但还是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提前谋划,群众还有很多困难没有解决。我有信心和李杜他们这帮弟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卓福村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唐光泽对自己及队友们的战斗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