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城池老司城

2024/10/12 来源:不详

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t3ceu27.html

简介: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距县城19.5公里,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司治之地,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公元年(后梁开平四年),止于公元年(清雍正六年),历经五代、宋、元、明、清9个朝代,历时年,世袭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

老司城遗址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既是独立的考古遗址,又是复合的遗产体系。

老司城遗址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为研究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成功案例,为研究武陵山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

位置: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灵溪镇老司城村。

面积: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

布局:

老司城选择在一个偏僻贫瘠的山区,主要出于军事上的目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坚固的防御,环绕着城址,又有一系列险峻的军事关隘和防御设施。城址包括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区、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几个部分。

宫殿区

宫殿区位于城区北部,依山而建,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略呈椭圆形,周长米,总面积平方米。宫殿区共有四门,并以石灰、桐油胶结。大西门为正门,连接右街古道,残存局部台阶,两侧的城墙残高2米左右,以红砂岩错缝平铺叠砌包边。宫殿区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各有一门,城墙的厚度1米左右,长米。主体建筑处在宫殿区的中部偏南,依山而建,正对着大西门,自下而上,形成四级阶梯状平台。地基用夯土筑成。遗迹包括保坎、墙基、墙体、台级、散水、排水沟等。

宫殿区遗址

宫墙

衙署区

衙署区位于中心城址北部,北与生活区相邻,是土司及其职官行政办公和临时居住的衙署政务机构所在地,平面接近长方形,城墙周长.8米,面积.4平方米。其东、南、西墙保存较为完好,一般残高1─2米。衙署区西门残基至今仍出露在地面上,门宽3.4米,以条石作石阶,下通正街。

衙署区

凉热洞

街巷区

老司城内原街巷密布、纵横相通,有八街、五巷、两口,尚存其名的有:正街(新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红褐色卵石嵌砌路面。

排水沟渠

墓葬区

老司城东南郊是紫金山土司墓地,整个墓地依山势修筑成4列,整个陵园的地表由封土、拜台、“八字”山墙、花带缠腰过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遗迹组成,这对于复原明代土司陵园整体面貌,研究明代丧葬文化、土司世系、制作工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宗教区

老司城南部有一片神圣的区域,这里是土司时期的宗教区,也是土司辖区广大民众的精神中心。据考古勘探并结合地方志,可以确认的寺庙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寺庙,定期举行的宗教活动、祭祀仪式,成为聚集民众、加强社会凝结力的一种手段。土司时期屡有征战,将军山祠、关帝庙借助超自然的威慑作用,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祖师殿

苑墅区

沿着灵溪河上溯,在老司城的背后,有一片静谧的壶天,在那里,分布着众多的土司庄园、别墅、钓鱼台等设施,是土司时期的苑墅区。在灵溪河两岸的崖壁上,已发现8处石刻题铭,记录了土司与家眷与友朋徜徉宴乐的时光。

城墙:城墙以红砂岩错缝平铺叠砌,西北部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最高处达6米,尽显土司宫城的恢宏气势。

价值:老司城遗址被喻为中国的“马丘比丘”(古印加帝国),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